农来了

标题: 【农业与科研】 [打印本页]

作者: 官方编辑01    时间: 2016-9-15 08:05
标题: 【农业与科研】
农业与科研
摘要:
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直到现在农业仍是我们经济基础。农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配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了农业产量,使农民的生活蒸蒸日上。而另一方面农业面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抗灾害能力减弱、农业环境承载力大幅降低等问题,我们该如何才能解决农业问题,发展农业呢?记得邓小平曾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大幅度提升了水稻的产量,不仅对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有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饥饿贫困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和贡献。实践证明,科技是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我认为应重视农业和科学技术,强调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来解决农业问题。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应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农业 科学技术 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变革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科技人才
正文: 一、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要从农业科技发展自身规律和我国国情农情特点出发,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那么农业科技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的指导。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体系,就要要将农业科技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二)、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文化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三)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二、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面临诸多问题。诸如财政投入力度不够,人才队伍不稳定,农业科研平台建设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分工不合理;管理条块分割,管理关系不顺。我们需要在认清农业科技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发展中积极解决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应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总体建设目标,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与绩效考评机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团队与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完善农业科研平台建设,理顺科研机构关系,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成果集成示范与推广切实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机制;建立大协作机制,坚持联合协作、凝聚合力,建立农业科技协作网络。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三、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增长方式,主要以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现有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已不能适应排涝抗旱的需要。科技转化和推广滞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方式有自身的局限性,无力承担起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环节和基础核心。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促进全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跨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的问题;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至于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的问题的话,虽然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对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我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对地方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而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的问题呢,因为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还有就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这一点日本做得很好。日本国土面积小,虽制约了其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但是它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非常广泛,农业生产效率高。我们应向其借鉴好的地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注重自身的特色,借鉴外部优秀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道路。那么伴随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调整技术路径,完善服务方式,创新组织管理,优化产业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我们农民收入能得到增加,生活水平会提高,农民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建设具有全面小康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吧。
参考书目:
1、戈晓立;《河北省农业科研现状与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2、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3、叶兴庆.未来中国农业政策走向分析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4、赵菁 论科技进步在西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5、张永林 李子奈 刘玲玲 《管理工程学报》 2001 第3期
6、卢淑雯 《农业科技管理》 2007 第6期
7、王启现 李志强 刘自杰 《科学管理研究》 2007 第4期
8、许越先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1 第3期
9、王启现 李志强 刘振虎 刘自杰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第6期
3/4页
10、王丹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第18期
11、王欧 吴文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第2期









欢迎光临 农来了 (http://nongll.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